高精尖陶瓷空缺 行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
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日前對記者表示,新材料“十二五”規劃落實后,中國在高精尖陶瓷產品上的空白局面將被打破。
目前,中國在高精尖陶瓷產品方面幾乎全部缺位。
在特種陶瓷技術方面,國內使用的相關產品全部從國外進口,民用市場大部分也依賴進口。國內陶瓷行業一直存在的產品附加值不高、技術含量低等問題日漸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瓶頸,一資深業內人士分析,國家意圖借“規劃”調整上述各種不利局面,并加大對關鍵陶瓷材料的自主研發力度。
“從2009年至今,公司投入的產品研發資金累計已經達到2億元,對比往年,公司的研發成本翻了幾番。”廣東蒙娜麗莎集團董事張旗康對記者表示,正在努力追趕國際先進陶瓷工藝水平的中國陶企,產品和原材料方面的研發力度會再度加快。目前,公司已擁有發明專利7項、實用新型專利9項、外觀設計專利459項專利權。
“與蒙娜麗莎一樣,近幾年來,包括新明珠、新中源、東鵬等在內,已將研發成本列為陶企成本的大頭之一。”上述業內人士表示,國內陶企基本擺脫了以往的粗放經營模式,正在向發展品牌、服務和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,但從實踐情況來看,許多企業的策略還有些盲目,產品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。
今年年初以來,國際市場上頻頻遭遇反傾銷,國內市場受房地產限購新政所累,陶瓷市場還大幅萎縮,山東、福建等產區陶企還陸續停產,再度暴露出國內陶企抗風險能力低的缺點。
張旗康解釋:“普通陶瓷新品的投資回報期一般需要1~2年,但高精尖陶瓷產品需要6~10年,這意味著若發展這類產品,企業將需承受巨大的資金壓力和技術壓力,一般企業難以有此魄力和實力。”
添加時間:2011-09-26 瀏覽次數:8010